社科新闻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社科新闻>>正文

中山大学推动文科科研服务社会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日期:2008-11-24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08年第8期(总第16期)

为切实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深入钻研探索,努力拿出无愧于时代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号召,“十五”以来,中山大学通过更新科研观念、推进机构改革、改进评价办法、加强政策支持等举措,大力推动文科科研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更新科研观念。长期以来,文科教师一般认为,只有开展基础研究,做高端理论研究才是做学问,只有史料娴熟、构建理论才是有学问。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宣传和组织学习,推动文科教师更新科研观念,增强为社会服务意识。文科教师逐步认识到,面向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是做学问不可或缺的途径,不仅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培育以问题为纽带的交叉研究团队,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更新,找到新的科研生长点。

推进机构改革。学校在审批成立文科科研机构时,重点扶植和设立致力于服务地方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研究类机构,将社会服务、承担委托课题作为考评研究机构的重要指标。今年,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导向,整合了非实体的校级研究机构,直接规划和设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研究课题,组织开展跨学科研究,同时利用与海外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发港澳合作和国际合作项目。

改进评价办法。近年来,学校对人文基础学科和应用社会科学实行差别管理,将社会服务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在课题评价上,改变过去不重视横向课题的传统,提高横向课题的认同度,尤其是鼓励承担经费数额大、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横向课题。在成果评价方面,学校将咨询报告、政策建议与专著、论文同等看待,特别是在科研考核中提高对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研究成果评价的权重。

加强政策支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职科研编制实施细则》规定,对于在研项目账户实有经费及未来三年计划到账年平均经费累计达到80万元的横向项目,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可申请固定编制或流动编制,用于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力量。《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重点培育项目》规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成员在研期间要积极开发委托或合作项目,如获得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该培育项目即可免于结项。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文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服务成效显著。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下,中山大学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在2007年6081.98万元的文科科研经费中,横向课题经费达4302.63万元,占总经费的70%,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中山大学积极组织文科研究团队参与广州、湛江、肇庆、惠州、潮州等与学校签署的“市校合作计划”,承担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委托的合作项目。由梁庆寅教授和蔡禾教授主持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实践系列研究丛书》和《广东村落与专业镇发展——改革开放30年案例研究》项目,集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开展研究,深入总结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以任剑涛教授为组长完成的《湛江市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规划》受到湛江市政府高度评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积极承担广东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项委托课题,对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粤港澳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08年1月由该中心提交的《粤港澳从合作到融合:新思路、新起点、新挑战和新突破》研究报告,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