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社科新闻>>正文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述要

发布日期:2006-10-25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日前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20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交流,共同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与发展问题,二是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四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这里摘要介绍部分研讨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与发展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资本问题,有学者认为要理解社会主义资本就应把社会主义资本同资本主义资本、共有资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以及人力资本这些概念区分开来。也有学者认为,无社会主义资本和资本主义资本之分,但有共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之分。资本本身只是一个归属问题,是国民要素配置问题,关键是运作资本的本领。

有的专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就业理论的创新提出看法。认为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挖掘不够,现在就业问题严重,需要理论指导支持,失业既受生产也受资本的影响。

专家们还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阶级立场,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三方面不同。但二者又可以相互渗透,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成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应该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用部分。

二、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会议研讨的第二个议题是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成为研讨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有的专家认为,资本与劳动的和谐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和谐,收入分配公平是和谐的一部分。也有的专家认为,分配关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并不是专指也不是侧重指资源配置效率,而是侧重指劳动效率、管理效率、生产效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等。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两者互为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公平的保证,互相促进,不可偏废,二者协调一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资本与劳动的和谐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和谐,收入分配公平是和谐的一部分。

还有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范式革命进行了界定,指出科学发展观应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的技术路径、幸福观和消费模式等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影响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有的专家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将所有的村庄都建设成为“新农村”,而是将其中具有发展潜力村庄建设成为“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是产业,通过“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的模式实现新农村。也有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丢掉农业,应塑造新的农业。其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目标,应当是改造小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专家们认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因此要建立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人为中心,切实把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专家们还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农民工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与培训建设等措施为农民工平等性迁移创造社会经济条件。

四、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新的涵义,如要素投入由资本投入为主向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投入为主转变;需求拉动方式由投资净出口为主导向投资-消费—净出口拉动转变;投入产出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转变等。专家们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另外,还应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政府应发挥职能进行弥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能够与科技进步保持协调。

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富裕和谐、关注经济发展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次会议报道之二

10月22日上午10:30到12:00,刚刚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的“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的嘉宾,在兴致勃勃的进行了集体合影之后,再次回到了百花厅,开始了本次大会的第一次主旨发言。此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刘灿教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北京大学刘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等作了主旨发言。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及治理》。他首先总结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八大矛盾,如经济过度扩张与经济稳定增长之间的矛盾,数量型扩增与增长方式转换之间的矛盾,快速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二元化与和平发展的矛盾,区域经济差别扩大与国民经济有效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刘诗白教授进一步指出,我国二十多来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由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结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而经济体制矛盾是许多矛盾的症结。因此,对于当前社会矛盾。我们要头脑清晰地认真对待,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解决。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富裕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他首先指出和谐社会以富裕人民为主要特征。和谐社会下富裕人民不仅指增加收入,而且包括增加居民的家庭财产,此外还要关注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者的问题。在富裕人民与公平、效率的关系问题上,洪教授指出建设和谐社会,要关注统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重视过程公平。富裕人民还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通过改革的途径来获取,而这种改革应“以人为本”,强调凝聚力,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谐相处。

北京大学刘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分配》。他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分配被谁得到?”这两个问题出发,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并就公平与效率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效率,但代价使收入分配平均目标会受伤害。这里发展、增长、体制以及地下经济原因等。解决的措施有: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避免收入差距拉大;注重公平,用一些非市场力量来解决社会矛盾;对于地下经济,要采取法律来解决。

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张宇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当前经济改革争论。他先回顾了经济改革争论的概况,并指出在争论中应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的方向,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保障。

探究经济热点问题,期冀国家健康发展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次会议报道之三

10月23日上午,“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开幕的第二天,参会的专家学者继续在西安宾馆百花厅举行进行大会主旨发言,就本次大会的四个议题,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来自武汉大学的简新华教授作了题为:《社会主义制度新农村的经济制度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发言。他指出,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弥补建设中出现的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是降低成本,但是不足之处是规模太小,没有规模经营,应对风险的能力差,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还要更加发展才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生产力方面来界定,就是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产业化。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黄少安教授主要从制度上分析是基于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长期的制度是演化的不能构造;不能超越演化与博弈建立演化博弈分析;不同的技术、制度有不同的决定关系;对制度的总的作用的计量是不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以及制度经济学的内涵、外延的发展与边界的界定等方面谈了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几个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慧忠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经济开放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国际贸易摩擦的角度来分析》。他首先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概况,接着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和担心中国威胁论的外因,和在要素禀赋、.制度、政策、企业素质等方面的内因。他指出,对于贸易摩擦的对策是: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档次;制度上地方政府从出口的环境、技术上予以支持。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臧旭恒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收入差距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他首先对“中等收入阶层”这一概念从定义以及具体界定标准两方面进行了界定。接着他指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途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卫兴华教授主要谈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他首先介绍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化,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与原来流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不能并存的。接着他指出,应正确处理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提高劳动者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而这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体制建设,以实现公平和效率外在的相对统一。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