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社科新闻>>正文

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在环球360娱乐网站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14-12-23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12月13日在环球360娱乐网站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敏行厅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由国家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项目组召开,本项目组成员及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等共计33人与会,收到论文30篇。

学术研讨会于上午8:40正式拉开序幕。在简短的开幕式上,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历史文化学院艾冲教授就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筹备过程、重要意义和预期目的做了说明。环球360娱乐网站原西北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致辞,强调了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的重要性,鼓励项目组研究人员合力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拿出超越前人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开幕式之后,学术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展开: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发言讨论。在上午的大会发言期间,共有8位学者作主题报告。在上半场,赵景波教授首先作题为《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的沙漠化研究》的报告,阐述沙地和沙漠的区别、沙漠化的历史阶段性。李令福教授作题为《从画像石资料研究陕北东汉时期农业的发展》的发言,就区域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如何形象生动的汉画像石资料,提出个人的看法。肖爱玲副教授的发言题为《秦汉直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分析》,回顾了学界关于秦直道位置的几种观点,提出在研究纵贯鄂尔多斯高原的秦汉直道时应甄别“直道”和“驰道”的不同。李大海博士的报告题为《元代陕西行省察罕脑儿城今地考》,首先介绍学界关于元代察罕脑儿城的几种观点,并在比较分析中提出个人的判断。在下半场,刘景纯教授首先作题为《万历〈延绥镇志〉若干问题释证》的报告,就明万历《延绥镇志》存在诸如“套内”、“套中”、“界石”、“边禁”、“官豪”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说明。张维慎研究员的题为《〈新唐书〉“青他鹿角”新解》的大会发言,就《新唐书·地理志》所载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诸州“土贡”之一“青他鹿角”究竟为何物?提出“青他”、“鹿角”各是一种“土贡”物产,得出“青他”是一种毒蛇的结论。张健博士的大会发言题为《无定河径流突变及其周期特征分析(1933—2012)》,就近期八十年间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无定河流量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大会报告分别由朱士光、吕卓民和赵景波教授主持。

下午的分组发言与讨论按照“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分组展开。

历史自然地理组共有8人分别就湖泊定位、河道变迁、自然灾害,以及“榆柳之薮”分布地作专题发言。艾冲教授就汉代湖泊“奢延泽”的位置问题展开探讨,依据《后汉书》的相关历史记载和野外实地考察的资料,认为今靖边县海子滩村北侧湖盆洼地应是汉代“奢延泽”遗址。张青瑶博士关于《公元3—9世纪黄河前套平原段河道变迁》的发言集中在前套平原段黄河的早期变迁研究,介绍了专题研究的实际进展和文献资料的收集状况。关于汉代“榆柳之薮”范围、明清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灾害诸专题,则由研究生陈娇、陈志青、马延东、杨晓玉、李如意等人发言。陈娇的发言题为《两汉龟兹县治城位置新探》,陈志青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旱灾研究》,马延东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旱灾研究》,杨晓玉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雹灾研究》,李如意的发言以《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洪涝灾害与气候事件研究》为题。吕卓民教授在发言中,就神木县石峁遗址的研究,提出可借鉴丝绸之路中亚段古城址为旁证,继续向前推进。

历史人文地理组共有8位发言人,分别就鄂尔多斯高原先秦狄族文化、考古学文化、民族分布、汉代政区地理和明清宗教文化地理作专题发言。张文安副教授在题为《先秦时期北方狄族文化的历史考察》的发言中,就狄族的三大分支、分布范围、风俗习惯作了系统的文献梳理,指出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是狄族分布区之一。孙战伟助理研究员在《清涧县李家崖东周墓地新认识》的发言中,就李家崖墓地的时代、文化类型进行探讨。关于两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郡县政区的分布及变动,则有研究生王兴锋、孟洋洋、石春平和白雪分别探讨,提出若干新见解。王兴锋的发言题为《汉代西河属国都尉府暨使匈奴中郎将府驻地——美稷县故城新探》,孟洋洋的发言题为《西汉朔方郡诸县治城考述》,石春平的发言题为《汉代西河郡建置沿革考》,白雪的发言则以《西汉五原郡诸县治城考述》为题。关于历史宗教文化地理专题,则有陈华伟硕士、研究生张志国分别探讨,陈华伟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藏传佛教文化地理格局的历史变迁》,张志国则以《基督教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传播和发展》为题发言。

由于大家讨论热烈,两组皆未曾中间休息,时间竟然延续至傍晚六点半才结束。随后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吕卓民教授、刘景纯教授分别作了小组总结,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作总结性讲话。在热烈的掌声中,艾冲教授宣布国家重大项目组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